#食代力量@府城小吃日誌@故事食刻

 

吃年糕,年年高。小孩吃了快長高,今年更比去年好。

過年吃年糕是亞洲地區特有的習俗。

各位知道為什麼過年要吃年糕嗎?

 

年糕客家語稱為甜粄閩南語甜粿

中文裡年糕與「年高」諧音,有年年昇高的意思。

早期是在年夜用來祭祀神靈供奉祖先,其後逐漸成為一種農曆新年食品

分享

圖像來源: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idisdao/38726162020

 

年糕的傳說故事發生在春秋末期的吳越戰爭。

當時吳王闔閭命令伍子胥在蘇州築城,稱之為「闔閭大城」 (今蘇州城)

圖像來源: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55893103

 

當大城建造完畢,眾人興高采烈的慶祝時。

伍子胥憂心的告誡吳王「城池若水,可載舟亦可覆舟。」(大城可以禦敵也可能被圍困。)

但吳王沒有放在心上。

伍子胥便悄悄告訴他的心腹:「若我死後,國家遭難,城池被困,民饑無食,可往相門(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)城下掘地三尺得食」。

圖像來源: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55893009

 

後來,伍子胥遭誣陷,自刎身亡。

越王勾踐聽到消息,認為吳國失去主將,就進攻吳國雪恥。

吳國連連戰敗,都城被困,城中糧盡援絕,軍民紛紛餓死。

那名心腹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,便前往相門掘地。

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,而是伍子胥以糯米 (另有江米之稱) 磨成粉蒸製後壓製成的「米磚」。

這些「糯米城磚」,解決百姓飢荒之苦。

蘇州人民為了紀念伍子胥,就在春節這天,炊製「糯米磚」即早期的「年糕」。

 

這個「春節吃年糕」的習俗便流傳至今。

不同的是,現代過年講究團圓,年糕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。

圖像來源:https://www.mingpaocanada.com/healthnet/content.php?artid=7060

 

再來就是重頭戲──府城特有糕點!!

台南號稱台灣的美食之都,當然有獨特且知名的糕點囉。

 

米糕栫「栫」,音同「見」。

「木」與「存」的結合,顧名思義是以木頭保存食物的意思。

為台南普渡儀式時特有的供品。

早期,台灣物資匱乏的年代,一般農家平時只能以蕃薯籤頂替正餐,蔗糖和米都是珍貴的食材,米糕栫廟宇只在中元普度或建醮才開爐製作。

  

圖像來源:https://tw.observer/p/229001299

 

白糖粿是傳統漳州和泉州的庶民甜點,也有人叫它「軟粿」或是「碗圓仔」。

相傳原本是在七夕時,用來祭拜織女(另有稱呼七星娘娘或七娘媽)

早期製作時,還會在中間壓出一個小凹槽,傳說是要給織女裝眼淚用的呢。

圖像來源:https://aniseblog.tw/200575